教师也是手艺人,现场教学就是每位教师必备的手艺
01
对于讲课而言,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讲课的风格。我讲课时,其实不太习惯大家一定要记笔记,录音录下来,回去再听就可以了。
我更喜欢大家跟着我一起思考,因为有很多东西是特别有现场性的,根据这个现场去思考一些问题,所谓的金句,也会在思考的过程中跳出来,跳出你原先所没想到的、可能你一直在思索但是始终没有到达的那个点。
其实这就可称之为临场智慧。
我认为,作为一个教师,要有很强的即兴能力。所谓即兴能力,就是他在现场表现的比平时更好——在情境中才能有更好的表现力,这个对教师特别重要。
教师到课堂里,不能仅仅带着教案进课堂,还要要带着对生命的理解,对你所教学的内容的通透的掌握,带着更开阔的、不完全是为这一堂课所准备的理论进入课堂。
所以,我后来就把教师比作一个手艺人。手艺人,都有一种即兴的能力,都需要具备“独奏的能力”——独自登场,独自表演,这样的能力。
在我们修炼自我的过程里,你要对教师这个职业有更丰富的理解。比如说,在我要讲课的某个会场里,我会告诉工作人员,音响的声音要调小一点——我说的声音调小一点,其实不是调小音量的问题,而是考虑到情境的问题。
比如有次我在广州一所学校讲课,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家长,有1200人,他们层次完全不同,到达会场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——那么大的会场,到达的时间不同,父母的需求不同,孩子成长的阶段不同,父母的背景非常复杂,你会怎么讲课?
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一种基调。其实,我经常会想,有时人数很少,可以讲得很有趣的甚至很搞笑的事情,因为人数少,会场很静,你就觉得会有一种很融洽的氛围,听众的情绪特别容易被激发,讲者和听者的情绪也会相互感染。
但是你在1200人的会场,大家的情绪是不太容易被感染的。所以作为一个讲课者来说,就不要在这方面用劲,不要思考太多怎么去感染人。
这种场合,我的基调定位就是我是个倾诉者。我把我的道理,我的故事,我人生的领悟,传递给你。
而且在这样的会场,我不期待有掌声。很热烈的掌声,反而不好,安静的倾听,每一个人都能听到属于他的声音,属于他所喜欢的内容——可能他会不太喜欢,但是不太喜欢的,也在会场保持安静。
让会场很安静,其实做为一个讲课者来说,也达到目的了。
有时候你明白了这些,你就会思考,在不同的场合,我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,而不是说不管什么场合,都指望达到某种效果,那样的话反而会遭遇困难。
因为你一直发现达不到期待的效果时,就会很焦虑,会有一种不安,老想今天好像表现不好,大家听得不带劲,其实是你对自己要求太高了,或者说你这个要求不适合在这个场所里面来表达。
02
我举上述例子,是想说明其实作为一个手艺人,你是要自己去把握“火候”的。
我父亲,他就是一个手艺人,在我们老家做线面。线面是福州的特产,用面粉做的一种手工面,很细很细,像丝线一样,一般在傍晚的时候下面。
就是用一个大的盆,把面粉放进去,加水,加点盐,然后搅拌一下。等面粉到凌晨三、四点的时候发酵完,要进行加工。
凌晨三、四点的时候,天气其实有好多种,有时发现下雨了,你就要用火烤;有时是阴天,也要烘干一下;有时是大晴天,或风很大的日子,要在屋外晒干。
根据不同的天气,下的盐也是不同的。比如说天气潮湿的时候,盐如果放多了,没办法拉细而且面会断掉。我父亲,他很厉害,他简直就是一个做面线手艺很高超的师傅。
这个手艺高超,除了他运气好自己做得好以外,他还要针对不同的天气的状况,帮一些徒弟,把已经做坏的面,重新拉得更细,拉得更长,不会断掉。
我从我父亲身上就领悟出,做一个手艺人,是很不容易的,不但是手工类的活好,还要有头脑,有判断力,要当机立断。
所以我上课会有这样的体会,比如说我今天到了现场,要讲的第一句话是什么?我经常会琢磨怎么来讲,它非常重要。
有时你所说的第一句话,就像唱歌一样,调子起高了,唱不上去;调子太低了,或者是这个声音一下子把大家给吓到了,效果更不好。
但不管你怎么预设一句话,等你见到这些听众以后,哪怕再熟悉的听众,你都可能会因为他,因为今天的现场状况里,又做调整。
这是作为一个老师经常要思考的:你要有好几套方案,根据现场状况,拿最合适的那套方案出来。
还有一种会偶然出现的情况。比如有一次某地的家庭教育大讲堂请我去讲课,那个主持人先跟我说:张老师,你准备一个三个小时的课。
我到了以后,他给我打电话说,明天你可能讲不了三个小时,因为前面有一个美国的培训班会来的,这个校长要介绍一下他们在美国的学习心得,你就讲两个小时吧。
到了现场以后他说,因为领导还要来,还要增加领导的讲话时间,你就讲一个半小时。然后我就在会场参与整个过程,最后到我讲的时候,剩下30分钟。
30分钟的时间,原来准备的是三个小时,就不能再按原来的思路了,一定要根据现场的情境调整。
而且当时大家已经听了两个半小时了,很多人精疲力竭了,很累,甚至听得睡着了,这个时候你怎么讲?你就要有现场应变能力,要有及时的调整。这个时候思考什么呢?
我讲课时,最需要跟人家分享的是什么?不是三个小时原版内容的简单压缩,而是要现场进行课程调试。
对于教师上课来说,其实教师到了教学现场,还要有一个现场生成课案就是教案的能力。现场生成一个全新的教学方案,这个能力对老师来说非常重要。
然后再根据现场状况,看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讲。
03
有一次我到上海去讲课,校长跟我说要讲给初、高中学生听,有一个年级在现场,其他年级都在班级里看直播。
在路上,我开始想校长没有考虑好或者校长没有想到的,就是我要讲给初中跟高中学生听,这个时候要有哪个年级到会场是最好的?
校长可能没有考虑,那天我也疏忽了,我就大概问是哪个年级在会场,他说是初中学生。结果我到了现场一看,是六年级的孩子,上海那边说是预初班的。
实际上,六年级孩子跟高中的孩子差别是非常大的。在大部分地方,六年级还都是小学生。
我看他们坐在现场,一下子愣住了。我从来没有在讲课之前,愣那么久,因为我真不知道怎么讲——我要面对这么小的小朋友讲课,然后其他的大的学生都在班级里听。你到底给谁讲?非常难。
所以,我经常和老师们讲,一定不能低估了临时教学的难度。作为一个讲课的老师,真的要跟学校沟通,谁在现场。
比如这次7个年级,最好哪个年级在现场呢?初三或者高一。中间的学生在现场是最好的,因为你讲给他,高年级的也能听得懂,低年级的也能听得懂。
但是,我在现场,孩子都坐在那里了,已经不能调了,必须根据这个状况来调整。这里面不仅是教学方案要调整,教学姿态要调整,同时还要讲一些给那些大孩子听,大孩子能听得懂,也感兴趣、不感到疲倦的话题。
但是我发现,给六年级的孩子讲课,要把他们调教到在会场上和你有呼应,太困难了。孩子们都很老实的坐在那里,脸上一点表情都没有,你完全看不出他是否感兴趣,是否听懂。
这个时候,就需要另外一种力量来帮忙了,叫职业者自信——不管听得懂听不懂,我就按我这个逻辑、按我的思路讲下去。
我说的这些状况,其实老师们在教学中也会遇到,都不陌生。实际上,我们需要有一种反思力,我们遇到的任何教育情境,不要去思考哪里讲得好,哪里讲不好,然后产生自责,产生对自己的某一种不安不满。
但是讲后你需要反思,我今天的这个课,在哪一些设想上,在哪一些理解力上,在哪一些面对现场的情境上,做得更好,或者说可以做得更好?
这个自我的改进能力是很重要的,这样才能使得你每次上课都能感觉到自己进步一点——你不要说提高很多,每一次都能进步一点,每次都能够变得更从容一点,或者说每次都更容易产生一种课堂亲近感,营造更融洽的一种氛围。
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来说,拥有这样的一种素养很重要。
# 热门课程 #
▲扫码可回听
# 推荐阅读 #
活动 | 说出你的故事 ——共读活动征稿啦!
观点 |教师:把研究生命放在重要位置
方法丨班主任应当教给孩子的三个男女交往法则